祝天下母亲,节日快乐!
每一次倔强,母亲都包容;每一次抉择,母亲都支持;每一次成功,母亲都高兴;每一次失败,母亲都鼓励;每一次梦里都有母亲爱的微笑,每一次醒来都有母亲爱的气息,母亲节到了,愿母亲健康快乐。
儿行千里母担忧,常年在外奔波的我们值此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,母亲,我爱你!
关于母亲节
“吃饭了!”
“来了!”
2分钟后……
“咋还不来,菜都凉了!!!”
这大概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常态。当时不觉得,自从有了旅行蛙,也体验了一把操心老妈子的瘾。
然而现实生活可不是简单的喂饱他/她就好了的,做一个现代妈妈,要有各种觉悟——从瓜熟蒂落,娃哭出声的那一刻起,便要开始顶着母爱的光环,开启每天数次崩溃的沮丧人生,从此以后十几年都要负责他/她还有全家人的吃喝拉撒,操了一地的心被闲抛闲置野藤中。
你仿佛看到若干年后自己的命运。总之,称呼先从Jessica/Alisa/Michelle,变成了xx妈;显瘦又妖娆的露腰小短裙变成了可以随便蹂躏的宽大T恤,脚上的小高跟换成50块的碎花棉拖;精神世界从关心假期旅行路线、加缪作品中人的身份认同和白鳍豚物种的存亡,直接跌至健康大便的颜色和纸尿裤的型号;周末娱乐也从白盒子画廊展览,变成忙忙叨叨的带娃买菜做家务……
大概,每年的母亲节,是唯一一天可以光明正大罢工的日子,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。
说到这里,你知道母亲节是在每年的哪一天吗?你知道母亲节的来历吗?
其实,关于母亲节的设立,很有故事的。
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。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,安娜·贾维斯的母亲认为,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、一个纪念日,并希望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。母亲死后,安娜·贾维斯立志要实现母亲的夙愿,为此,她向社会呼吁,并获得各方面的强烈支持。1914年,美国参众两议院将每年5月第2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,并规定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,表达对母亲的尊敬。
而贾维斯夫人生前最爱的康乃馨花也成为母亲花(康乃馨,又称荷兰石竹、麝香石竹,是一种石竹科草本开花植物)。根据习俗,在母亲节这天,人们在胸前佩戴石竹花:母亲已经去世的人戴白色石竹花,母亲健在的则戴红色石竹花。有时为了向母亲表示敬意,也会送母亲粉红色康乃馨。
但你知道吗?如今所公认的母亲节,实际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。
每年春天,古希腊人都要为传说中的众神之母、人类母亲的象征——赛比亚,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。这一节日要持续3天,从3月15日到18日。但古希腊人对女神的崇拜,与今天对母性的尊敬和母亲节的宗旨大相径庭。因此那时候的朝颂活动,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母亲节。
与现代母亲节更为相似的是17世纪英格兰的拜望双亲日,称为“中四旬斋”,(四旬斋是指复活节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,宗教中规定的所有信徒必须吃素而不能杀生的一段时间),是在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日。
当时,有许多的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讨生活,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中。在母亲星期日这一天,主人们会放他们假,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。出门在外的青年男女回家时,会把小装饰品或母亲蛋糕(一种淋杏仁糖霜的水果蛋糕,有时用藏红花上色,由于大斋节禁食,这种蛋糕不得不留到复活节),送给母亲做礼物,有时也送香甜牛奶麦粥(一种在牛奶中加入麦皮、糖和香料的食品)。在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,常用的礼物是一种用泡过的豆,加入胡椒、盐,用黄油炸成的薄煎饼。
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扩散,这个节日转为对教会母亲的崇敬。但美国人并没有停留在过英国的母亲节,到20世纪还要另立自己的母亲节——也就是上文提到的,贾维斯所倡导的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,5月份的第2个基督教礼拜天。
不过,美国强势文化的推行,也并不能让此母亲节具有世界性。一些国家跟着过美国的母亲节,但很多欧洲国家仍有自己的母亲节,比如法国1928年才首次庆祝母亲节,而且是定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,葡萄牙的母亲节也不在5月份第2个礼拜。
同样的,在中国,“母亲节”也是一个外来词汇。
若从源头开始追溯,那可就说的远喽。中国最早的母亲节可以说是在农历三月十八日——传说这一天,是人类始祖、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的生日。在这天,百姓皆往女娲庙烧香拜祭。《诗经》里说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”,意思是,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,种在母亲堂前,让母亲乐而忘忧呢?于是,萱草成为中国古代母亲花,并被人们叫做忘忧草。至今在晋、陕、冀、甘等地民间仍有拜祭女娲的传统。
如果说女娲还停留在女神崇拜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母亲节日,那么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,可说是中国最本土的母亲节了。
盂兰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,意为“倒悬”,盆是汉语,是盛供品对的器皿。合起来的“盂兰盆”是一种传说中超度祖先的仪式。
根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释迦牟尼的弟子木莲(一译目连、目犍连),以“天眼通”(在梦中)看到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受饥饿折磨,处在一个倒悬的空间,瘦的皮包骨头。作为一个孝子,怎堪老母受苦,于是他立即以钵盛饭,借神通力量送给母亲吃。但其母抓饭,刚送到嘴边就化成火炭,不能食用。
目连大哭,向佛祖请教。佛祖告诉目连,凭他一人之力不能奈何,得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,才能超度母亲使其解脱。佛祖让目连在七月十五自恣日这天,设盂兰盆,“具饭百味五果,汲灌盆器,香油铤烛,床敷卧具,尽世甘美,以著盆中”,备百味饮食供养四方僧众。最终,目连的母亲得以超度,“寿命百年,无病,无一切苦恼之患,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(道)苦,得生天、人(道)中,福乐无极”。
因此佛教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含义:一是要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,二是提倡孝道。由此形成了汉传佛寺一年一度的盂兰盆会或盂兰盆节。佛家信众有在夏历七月十五这天,祭祀已经死亡的祖先和抚慰孝敬在即还在生的母亲的习惯。
盂兰盆节后来也渐成风俗,朝廷和民间都在七月十五日举行活动,成为国事大典和民间的孝亲节,以超度祖宗,报答祖德。因此,七月十五中元节,又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的“母亲节”。
692年,武则天在洛阳举办盂兰盆会,时人杨炯《盂兰盆赋》记载了其盛况。“三公以位,百寮乃人。呜佩锵锵,高冠岌岌。规矩中,威容翕,无族谈,无错立。若乃山中禅定,树下经行,菩萨之权现,如来之化生,莫不汪洋在列,欢喜充庭。天人俨而同会,龙象寂而无声。”
不过发展到宋朝,盂兰盆节的重点开始转变为以素食祭祀祖先和拜扫新坟等。七月十五日前几日,街市上便开始出售冥器、靴鞋头巾、帽子、金犀假带、五彩衣服,以及《目连经》等印本。十五日当天,人们用三根长竹竿支撑,上端编织成灯窝状,叫盂兰盆,挂搭衣服、冥钱,予以焚烧。“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。本院官给祠部十道,设大会,焚钱山,祭军阵亡殁,设孤魂之道场。”
这样,盂兰盆会由孝亲节变为鬼节,施主以钱财募僧人追荐死者。
如此一来,中国本土的“母亲节”,就这样“被”消失了。并且,自此之后,并未再出现过类似的孝亲节日。
直到美国母亲节传至中国受到热捧,才有部分人发出倡议,将每年4月26日,定为“中国母亲节”。这是因为历史上“孟母三迁”、“子不学,断机杼”等故事广为流传,而孟母亲仉(zhang)氏的生日已不可考,所以将四月初二孟子的生日作为纪念日,而非沿用美国外来母亲节。这个提议首次在2006年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被提出,然而并未实现。
也有人提出,将农历腊月廿三日祭灶作为母亲节。
这灶神嘛,等于是天帝在每家每户派驻的监督员,人们总是希望灶君多说好话,少说坏话,所以祭灶的风俗源远流长。老百姓常说灶王爷灶王爷,而在大多数人心中,这就是个老爷子形象,能跟女性和母亲有什么关系?!
总的说来,灶神与火有关,但灶神不一定是男性。根据《酉阳杂俎》,一说“灶神名隗,状如美女。”“一曰灶神,名壤子也。”一说“又姓张名单,字子郭。夫人字卿忌,有六女皆名察洽。”传说中的灶神或者是“状如美女”,或者是夫妇,甚至有六个女儿。
说早一点,从原始母系社会,女性就掌握火种大权,直到现在,大多数家庭中,灶事劳动还主要是由女性或者母亲来承担。民以食为天,尊崇掌厨之人,是理所应当的。
中国似乎缺少一个母亲节,借腊月廿三日祭灶的由头,改祭为尊,在这一天提供一点尊母的活动,应该也是有道理的。母亲们为全家操劳一年,到这一天,是不是可以停止“你妈喊你回家吃饭”,让她们休息一下,由做子女的同心协力为母亲做几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呢?